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业靠人兴,事在人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此,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用好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奋力推进人才汇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人、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需要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事由专业人来做”的工作理念,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如我市实施的青年农创客“引凤还巢”工程,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全力打造“建德农创客”核心人才品牌。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农创客已达1791人。在乡村广阔的舞台,农创客们各尽其能,经营范围涉及直播带货、农旅融合、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仅大同镇2021年就实现销售额1.8亿元。这些有情怀、能打拼的人才,用智慧与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能聚才,就能聚财。有了这些“生力军”的加入和努力,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加富裕美好。
着力培养本土人才。“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说到底,乡村振兴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非常形象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推动乡村振兴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例如,钦堂乡“新农人”王运以“稻舞田间”品牌为抓手,带领周边村民从过去单纯的卖粮食转变为现在的卖文化、卖体验、卖风景,形成产销游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截至2022年9月底,已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经营户每年增收十余万元。做好这个品牌,少不了王运,更少不了周边的200余位村民。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各类人才发挥,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广大农民在各类专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下,能够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也唯有此,乡村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发展。
切实加强人才关爱。“雪中送炭三九暖,视若无睹腊月寒。”应该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是对各类人才身心与意志的考验。乡村振兴要引入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对广大人才的关心关爱和精心培育,既要关注外来人才,也不能忽视本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乡村、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因此,要着力从住房保障、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养老医疗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面便捷服务。如大同镇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农创客中心,为人才学习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也进一步释放了人才集聚效应。可以看到,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各项环境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才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