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经济参考报》2月15日刊发文章《锚重点聚合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章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正式发布,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年“任务清单”。记者从1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紧紧围绕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目标上,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唐仁健表示,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还要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方案,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食物品种来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部署。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聚焦乡村发展等重点任务
守好底线的同时,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推进乡村发展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安排,包括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
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这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吴宏耀介绍,调查显示目前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唐仁健指出,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与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从源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变‘输血’为‘造血’,企业在优势地区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了一个良好运转、高效协作的产业圈层,也让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实现了共赢。”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说。
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部署。
在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
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投资领域项目是散在千家万户、广大粮田上的,单个项目很少,但是集中起来一个市、一个省、全国量就不小了,为了存贷方便、实施方便,要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
“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也是这样。要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唐仁健说。
此外,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转自:廊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