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粮食种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左佛亮何柏颖摄
“深汕杯”中国桨板俱乐部联赛2022年度总决赛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河圆满举行。
左佛亮何柏颖摄
2月13日,广东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会上指出,深圳将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阵地,以省内协作为主渠道,加快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努力在推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先行示范、贡献力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的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加快构建与汽车城相融通的产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农”工作体系,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独具深汕特色的田园都市新格局。
●徐怀陶清清李锦蓉
科技兴农种业振兴加速高科技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种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在鹅埠镇水美村的试验田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的专家们头戴草帽,为3月6日的春耕播种做好育种试验准备。专家介绍,早稻将有一部分为育种田,一部分为新品种示范田。自2022年9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落户深汕以来,专家组试种了近1600个品种,从中选取57份试种表现优异的“秋繁”品种,送至海南三亚进行“南繁加代”。
在57份“秋繁”品种中,专家组初步认定“象955S/R391”“芯香S/香奥农”等6个“苗头组合”能较好地适应深汕晚稻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并且均具有较好的米质。比如“芯香S/香奥农”组合,在保障了产量的基础上,具有米质结构紧密、大米品质好、富有光泽、透明度较高、涨性大、出饭率高等特点,还带有自然清香,食用品质较好,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这标志着深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迈出新步伐。高科技农业,正成为推动深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回望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种植任务。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37万亩,完成率为109.2%;产量8221吨,完成率为130.5%。鼓励通过农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发展高附加值多业态复合的农业综合体提供空间;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全力服务保障粮食生产。
全区正加快推进水田垦造、撂荒地复垦复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工作。
深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建设好乡镇、发展好产业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一环。
红罗畲族村(以下简称“红罗村”)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综合性改革的试点村之一,也是全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村。村党支部书记蓝壬生表示,在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指导下,红罗村三个月完成农村集体经营资产股份制改革任务,成功登记赋码,成立了红罗畲族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功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之后便可规范开展经营活动。在此基础上,红罗村继续推动土地流转盘活“沉睡资源”,复耕村内200多亩撂荒土地,经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过去一年,深汕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诸多亮点。
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累计完成18个集体经济组织的登记赋码。已有34个行政村涉及247个集体经济组织启动产改工作,启动率为100%。
加快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增大集聚效应。培育壮大新型农业龙头企业,优稀水果产业园成功申报广东省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以“农企+村集体+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局面。
推进10个行政村试点建设,加速数字乡村平台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目前乡村基层治理、一户一宅、乡村AI遥感识别系统已上线,农村污水监测管理等多个系统正在部署完善。
锻造长板特色休闲农业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最近,赤石镇明热村上城村小组热闹了起来。不仅村里老旧民居翻新成了田园风格的特色民宿,在青山环绕的大片稻田里,还多了个体验本地特色蔬果种植的“田园创客实践基地”。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与土地“互动”、与自然“对话”,用深汕的方式,打开田园都市“向往的生活”。
这仅仅是深汕特色休闲农业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及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继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指导服务各村镇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发挥“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作用,探索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行走在深汕大地上,乡村图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安村成功入选2022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鲘门完成首个乡村振兴驿站挂牌,桃花源艺术村民宿入选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一座城乡相间、动静相宜、城中有乡、乡间有城的现代新型田园都市,活力四射、奔腾而来。
5条“五光十色”示范带全部动起来,共梳理节点88个,其中已建节点26个,如美丽圩镇特色街区、赤河东岸桃花源南景观带环境提升项目(南区)、深汕有机富硒菌菇基地等;正在建设节点有9个,包括红罗畲族村提升项目、大安优稀水果产业园、油茶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等。
希望的田野上,不断铺展着人民幸福生活的画卷。
未来,深汕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亮点和突破,积极依次申报创建省级、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加速“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节点项目的建设,全面完成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
数读
农林牧渔完成增加值20.6亿元,农牧渔业产值增速超25%
永久基本农田实有规模达到1.95万亩,完成水田垦造一期项目1530亩,推进二期项目1500亩
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新增撂荒地复耕6000亩、土地流转6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种植保险覆盖率达100%
“五光十色”示范带示范效应凸显,新增10个以上节点建设;新增6个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创建标准,开展10次“村庄清洁日”,提升改造20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完成乡村微实事41件
推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深汕港区建设;打造1-2个集体经济强村
火热实践
大安村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通知》,推介255个乡村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中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大安村成功入选,是深圳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大安村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的北部,总面积约为9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总数为4891人,下辖22个村民小组,拥有基本农田约5.6平方公里。从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深汕大安村不断“走红”“出圈”。
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正是依托优良的自然禀赋,大安悄然成为乡村旅游“网红”地。
辖区天子山农业公园,被评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地面积2356亩,产值达6000多万元,是一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园区年接待能力为70万人次,联农带农成效显著,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12个,订单农业带动农户200多户,产业扶贫带动农户2910户。
“大安村还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等20余处红色遗址,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大安田园山水资源,不断完善基础配套,争取打造成深圳乃至大湾区乡村旅游‘网红’地。”大安村第一书记吴锐坤表示。
据悉,村内有茶叶种植面积3600余亩,有远近闻名的高山“仙人茶”。大安村主动出击,打响具有本地特色的茶叶品牌。不久前,大安村深山老林里野外放养的黑山羊成功“出圈”,黑山羊肉肥而不腻、食无膻味,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此外,大安村蜂蜜年产量超过10万斤,相关单位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并推出“圳蜜”这一品牌。天子山农业公园还种植了约200亩释迦果、嘉宝果等珍贵水果……“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库不断充实。
笔者了解到,大安村正以乡村旅游、“一村一品”、农村电商直播为重点,深挖本地特色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休闲配套设施发展林下种植经济等,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力争成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乡村振兴的标杆。
新的征程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
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新的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切实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守田种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20.6亿元;完成全年粮食种植任务,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新增撂荒地复耕6000亩、土地流转6000亩、高标准农田3000亩;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建设深汕粮库项目;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油茶置换桉树”科技示范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大海洋牧场投入力度。
加快“五光十色”示范带建设。莲花山水康养示范带重点打造深汕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百安沙滩旅游示范带重点打造蓝海大道特色街区项目,小漠文旅港城示范带加快推进香山文化公园、华侨城艺术三馆等项目建设,大安现代农业示范带开工建设大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高端农业产业项目,鹅埠城乡融合示范带重点推动红罗村、水美村、新园村、上北村等田园项目建设进度。新增完成10个以上节点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文体旅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及非遗文化传承;继续办好红罗畲族“三月三”活动、第二届田园都市“丰收节”活动等传统节庆及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东江纵队、红四师等红色历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策划举办广东省国际马术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塑造深汕特色文旅IP;依托深汕青山绿水资源,营造汽车主题网红打卡点。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落实“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工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全年新增6个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创建标准;深入开展美丽圩镇建设行动,提升沿街风貌;健全环卫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强化、巩固养护管理成果。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聚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水稻数字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数字乡村等项目投入运营;完成农村综合性改革全部改革事项,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采取“企业+项目+集体”等方式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来源: 南方日报